北岔口村位于磁县西部,距离磁县县城60公里,隶属陶泉乡管辖。北岔口村南临南岔口,东临五里河村,西接桥沟、东堂沟,北与高穴、胡家沟等接壤。村庄古老、历史悠久、文化绵长、风景优美,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村庄四周环山,森林密布,最高海拔788米,建筑全部是石、砖、木结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村内街道全部是由青石板铺垫而成,街道干净整洁、古香古色。现存主要建筑以明清、民国时期北方传统石砌建筑为主,建筑群占地面积280亩,保存完好率85%以上,均为石砌房屋,因山就势,错落有致,质朴浓郁。由于村落选址的特殊地势和位置,村庄冬暖夏凉,永无积水,大街小巷四通八达,自然环境特别优美。
一、
历史悠久
北岔口村原名东岭底,始建于公元前1058年。村落的形成年代和原因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村落形成于元代以前。村中有始建于元朝末年的北寨遗址一处。该遗址是元朝官兵为抵御明兵进攻而建立的军事防御基地。后驻军官兵在这里耕种繁衍,逐渐形成村落。
第二种说法:村落形成于殷商时期。村中有一条贯穿东西的御路,原名黄路,全长3.5公里,宽4米,与涉县岭底村接壤。相传,此路始开于纣王西朝娲皇宫。纣王拨国银征用八百奴工,开修此路。能行对马双卒,当时实为奇观,故名黄路。黄路修成后,留奴工在此护路,居住点在东窑、西洞、东林等处,此地有活水沃土,地理条件较好,后逐渐发展成村。主姓有薛、孙、史、曹、陈、宋、赵、李、张、索、周、郝、贾等。
古传黄路上下十八盘,因此路是东通齐鲁,西达秦晋的交通要道,为历代兵家争战之要塞,抗战时期是刘邓大军运输物资的要道。
公元221年,秦完成统一后,修天下驿道,大举重修此路,古传黄路上下十八盘至今,此路东通齐鲁,西达秦晋之交通要道,为历代兵家征战之要塞;公元612年至618年,隋唐杨李之权战变革,李渊之子李世民多次经此路东西征集天下英雄。太宗626年继位,631年又重修此路,扩改路基道面,从那时天下民众把黄路改叫为御路;公元1736年至1739年,清雍正13年至乾隆3年,又动用国库,重修一次;公元1964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视察磁县时也曾问起:“我知道你们这里有一条御路,还有没有?”由此可见,历代君相对这条御路的重视。
二、红色传承
1、全国第一个抗日民主县政府驻地旧址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沿平汉路南下,侵占了磁县县城。为抗日救国,中央特委书记张玺和王维刚、田裕民、李臣川等同志奉上级指示,于11月1日在北贾壁寺沟召开了全县村长大会,共推田裕民为县长,会后几经转折,1938年2月进驻两岔口村(后改为北岔口村),从此我村成为全国第一个抗日民主县政府所在地。在县政府领导下,先后组建了县直机构,第一任书记李相虞、第一个公安局长吝汝斋、工商局局长于子宜、银行行长董美臣、青救会会长华青、妇救会会长王贵英,民救会会长赵吉祥,农救会会长赵维凡。
2、全国第一个抗日儿童团
1938年11月由青救会会长华青同志亲自在我村宣告成立。
3、第一所公办抗日子弟学校
1938年,政府为了发展教育,在我村组建了磁县第一所公办抗日子弟学校(赵尚文任教) ,组建了磁县第一所公办女子学堂(谢爱珍任教),又组建了磁县第一所公办小学(吝翠兰任教)。
4、第一个县剧团----黎明剧团
1940年,在抗日民主政府的宣传鼓动下,为宣传抗日救国,我村建立了黎明剧团,后邓小平政委改名为光明剧团,又成为磁县第一个县剧团。
5、陈庚兵团司令部旧址
位于北岔口村村南水池西侧,始建于明清时期的一个院落,建筑面积约180平方米,是抗日战争时期陈庚兵团司令部所在地。
三、价值特色
北岔口村以明清、民国传统建筑为主,是冀南地区南部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传统村落。
村内民居大部分为平屋顶,二层建筑,均为石砖木结构,门楼由精美雕刻作为装饰,檐角和水口多为整块青石雕刻而成。房屋券顶拱门仰卧位料石浆砌,显示了石砌建筑的精致与独特风格,其中较为典型的有南十字圈、北丁字圈、御患楼、古戏楼、北寨遗址建筑群、古炮楼、赵家祠堂、抗日县政府旧址大院、冀南银行旧址等传统建筑。
磁县抗日民主县政府驻地旧址、陈庚兵团司令部旧址、太行五分区司令部旧址等都具有浓厚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优势,是太行地区抗战革命老区的据点。御患楼、冀南银行旧址,既保存了冀南地区传统建筑工艺风格,又展现出了民国时期独特建筑风格以及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同时,这两处遗址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对于最后胜利所做的贡献,也使其构成了独特的红色历史记忆。
古御路始建于商代,是远古以来的交通要道,对于研究古代北方各地区之间人们相互往来的面貌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古戏楼遗址始建于东汉,整个建筑气势古朴典雅,充分展现了汉代冀南人民的良好精神风貌和高超的建筑技艺;北寨遗址始建于元代,历史上具有宗教祈福和防御工事多种价值,对于研究河北地区元代宗教文化特色起决定性作用;古炮楼始建于明清之际,既能够展现出当时北方私人防御性建筑风格,又反映出明清之际的社会治安情况;赵家祠堂始建于明清之际,是赵家家谱存放之地,能够较为丰富的反映明清之际的祠堂文化。
石十字圈、南十字圈、北丁字圈具有当代建筑风貌的独特历史文化,在当时人们用于抵御洪水侵袭,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的面貌亦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