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冀域网,河北综合性门户网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冀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

多措并举 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时间:2021-04-21 16:07人气:来源: 平乡县油召乡人民政府作者: 王立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19年,油召乡所有贫困村已全部脱贫,580户贫困户仅剩21户未脱贫。下一步,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将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也在积极谋划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探索新的乡村治理模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一、发展特色农业,夯实群众致富基础
        钱三雄书记指出,要持续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油召乡是传统农业大乡,我们坚持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1.试点先行,积极探索。
       2019年,我乡以马第二疃村为试点,按照政府引导、专家指导、农民参与的模式,实施特色葫芦种植。该村130多户、530余人,有种植户92户,每户种3-5棵,每棵能收葫芦3个,全村共收葫芦870多个,每个葫芦能买到80-90元,每户平均增收800余元,形成油召特色的“庭院经济”。村民马建坤种植5棵葫芦,收获13个葫芦、1100余元的收入,每说起这件事,他都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同时,依托葫芦种植的闲置空宅、街道,村民打造了3个“葫芦游园”、2条“葫芦廊道”,美化了村容村貌,改善了群众居住环境。
2.以点带面,全乡推广。
        2020年,我乡将葫芦种植向辖区内44个村拓展,加上覆盖的全部建档立卡户、贫困户、边缘户,预计最终会有近5000户种植,按照马第二疃村试点测算,全乡每村的集体收入可增加8000元左右,每个农户可增收850元左右,特别是将帮助270多户贫困户增加收入,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同时,我乡的葫芦种植经验做法得到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一些兄弟乡镇也在积极效仿,在全县形成新的种植产业,带动更多百姓致富增收。
3.合理规划,长远发展。
         葫芦寓意“福禄”,我乡已制定了葫芦产业发展长期规划,依托马第二疃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成立“庭院经济”领导小组,成立葫芦协会,建立“庭院经济”合作社和业务专家指导团队,将葫芦种植做大做强,形成育种、栽培、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葫芦产业,带动越来越多的群众走上致富之路。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其他特色种植,因地制宜,发展丰富多彩的“庭院经济”,并与电商产业结合起来,巩固脱贫成效,提高农民收入,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建设“三个院子”,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以“三个院子”为抓手,推行“支部+协会”、“党员+好人”模式,助力乡村振兴。目前,油召乡已高质量打造了44个“支部院子”、55个“幸福小院”、72个“扶贫小院”,重点培树了8个扶贫车间。
1.以“支部院子”为引领,强化党建基础。
        我乡高标准打造了44个“支部院子”,每个院子硬件设施齐全,有专人值班,建有党员教育、支部会议、日常办公为一体的多功能办公室。依托“支部院子”,一个个好的建设方案在这里产生,一条条好的意见建议被采纳。据不完全统计,“支部院子”建成以来,全乡共形成100多有价值的工作思路,马第二疃村种植葫芦的方案就是在“支部院子”中形成的。
2.以“幸福小院”为阵地,方便群众生活。
         “幸福小院”作为村民活动阵地,不仅为孤寡老人提供舒适住所,为“好人协会”提供活动场所,还定期组织村民活动,逐步打造成村民活动交流中心。目前,已举办“爱心宴”“饺子宴”,为孤寡老人洗衣服、理发,评选好儿媳、好婆婆,评选“最美庭院”等各类活动316次,100余名孤寡老人在这里得到温暖,转变新时尚,培树新乡风。
3.以“扶贫小院”为支撑,增加群众收入。
          “扶贫小院”和“扶贫车间”作为脱贫攻坚阵地,优先给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提高其经济收入,并加大扶持力度,打造成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龙头产业,带动更多人发家致富。比如,王杨村生产书夹子的“扶贫小院”,带动21人增收;李杨村为好孩子做布套加工的“扶贫车间”,带动34人增收;八辛庄缝纫机加工书包的“扶贫车间”,带动26人增收,他们不离家,不耽误农时年人均收入增加15000元以上,全面开启“居家挣钱”模式。


三、探索治理新模式,推动乡村创新发展
        钱三雄书记要求,要着力在加强乡村治理上实现新突破,细化落实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村级组织体系。结合村情实际,油召乡探索实施“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全民参与、共同创建”的乡村治理新模式,构建起“人人有任务,个个抓落实”的大格局。
1.创新推出“巷长制”。
        在全乡范围内挑选出热心村务,能力突出的党员、平乡好人、退伍军人等人员,成立968人的巷长队伍,将各村各条巷道分包给“巷长”,明确范围,责任到人。跑前跑后为群众搞服务,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群众生活有困难,“巷长”第一时间就会赶到,比亲人出现的还要早、还要快,强化了邻里关系,和睦了乡邻。同时,环境卫生治理、禁烧巡逻、洒水除尘等工作也在“巷长”的工作范围,及时帮助村干部处理村务,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
2.用紧活、硬活来锤炼队伍,用“一线战斗”来识别干部。
        在今年疫情防控初期,巷长队伍就地转化为网格员队伍,以扎实能干的工作作风和事不过夜的工作效率高质量完成了摸排、巡逻、宣传等各项工作。比如,我乡最大的停西口村,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仅需两个小时就能完成一次5527人的“洗房扫街式”全员摸排,四个小时就能建立完善台账。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由村党支部推荐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或优先评优评先。
3.试行“菜单式服务”。
        以田二疃村为试点,已为全体村民列出三农惠民服务、社会保障服务、民政救助服务等9大类56项政策类“菜单”,每户家庭可以按照需求从这些“菜品”中进行“点单、下菜”。比如,三农惠民服务类政策,列出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棉花补贴发放、农作物保险办理等7项具体“菜单”,每项“菜品”又列出了详细的办理条件和程序,村民可以结合有关政策,任意选择这些政策中的一项或几项进行“点菜”。一旦“下单”,村两委干部、志愿者等“厨师”将上门进行服务,确认是否符合办理条件,并办理相关事宜。目前,“菜单式治理模式”正在油召乡有条不紊的探索推进中,有力解决了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各项政策更多更好惠及群众。